【反洗钱】新反洗钱法来啦!有哪些变化?

日期:2025-03-27 12:00:00

2025年1月1日,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》(以下简称“新《反洗钱法》”)正式实施。此次修订是自2007年原法施行以来的首次全面调整,旨在应对数字经济时代洗钱手段的复杂化、国际化趋势,强化金融风险防控能力,提升我国反洗钱工作的法治化水平。以下从修订背景、核心要点及实践影响三方面展开分析,助力公众与机构深入理解新法内涵。


一、修订背景:接轨国际标准,应对新型挑战

随着金融全球化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,洗钱犯罪呈现跨境化、隐蔽化特征,传统监管模式面临挑战。国际反洗钱组织(FATF)在第四轮评估中曾指出我国在特定非金融行业监管、受益所有权透明度等方面存在短板。新《反洗钱法》的修订,既是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“健全国家金融风险防控体系”的要求,也是推动我国反洗钱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重要举措。

此外,国内金融创新催生的虚拟货币、移动支付等新兴业态,亟需法律填补监管空白。新法通过引入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,强化技术手段应用,为防范新型洗钱风险提供制度保障。


二、核心修订要点解析

1. 扩大监管范围,明确上游犯罪类型

扩展洗钱上游犯罪:在原有7类犯罪(如毒品犯罪、贪污贿赂等)基础上,新增“其他犯罪”兜底条款,覆盖所有可能产生非法收益的犯罪行为,并明确恐怖主义融资活动适用本法。

纳入特定非金融机构:除银行、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外,非银支付机构、房地产中介等特定行业也被纳入反洗钱义务主体,要求其参照金融机构履行客户尽职调查、交易记录保存等义务。


2. 强化风险为本的监管机制

客户尽职调查升级:将“客户身份识别”扩展为“客户尽职调查”,要求机构不仅核实身份,还需评估交易背景、资金来源及风险状况。对高风险客户需采取持续监控,必要时可限制交易金额、频次或终止业务关系。

动态风险管理:金融机构需定期评估洗钱风险,建立内部控制制度,并通过技术手段(如大数据、人工智能)优化可疑交易监测模型,提升风险预警能力。


3. 细化义务与处罚,平衡安全与便利

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并重:允许金融机构通过跨部门协作(如公安、税务)核实客户信息,但明确信息共享需符合隐私保护法规,不得用于反洗钱以外的用途。

双罚制与处罚力度提升:对机构及直接责任人员实行“双罚”,罚款上限大幅提高。新增违规类型,如“未对高风险情形采取管理措施”“泄露反洗钱信息”等。


4. 保障正常金融服务

风险分级管理:对低风险客户可简化尽职调查流程,避免过度干预正常交易。明确禁止采取与风险水平明显不匹配的限制措施,保障医疗、社保等基础金融服务畅通。


三、实践影响与典型案例

1. 金融机构业务调整

账户管理趋严:多家银行对“睡眠账户”实施单日交易限额下调(如从50万元降至2000元),促使客户激活账户或清理冗余,降低被滥用的风险。

技术赋能合规:部分银行通过智能系统实时监测异常交易,2024年某银行通过风险预警成功拦截涉诈资金转移案例,凸显技术应用的实效性。


2. 支付机构合规压力加大

2025年初,易联支付、海科融通支付等机构因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、未报送可疑交易报告被处以百万元罚款,凸显监管趋严态势。支付机构需优化内部合规流程,避免因“重业绩、轻风控”付出高昂代价。


3. 公众权益保护升级

防范电信诈骗:新法通过限制异常交易、加强账户监控,降低公众卷入洗钱陷阱的风险。例如,银行与公安机关联动机制可快速冻结涉诈账户,2024年为群众挽回损失上千万元。

增强公众意识:法律明确要求开展反洗钱宣传教育,提升公众对洗钱危害的认知,鼓励举报可疑行为。


四、展望:构建安全高效的金融生态

新《反洗钱法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反洗钱工作进入“宽、新、细、严”的新阶段。未来,需进一步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、强化数字货币监管、提升国际协作效率,同时平衡风险防控与金融创新。金融机构应加快内控体系升级,公众需主动配合身份核验,共同筑牢反洗钱防线,维护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。